8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用户可拒绝平台个性化推荐。

8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宣,明确996工作制严重违法,相关公司规章制度应认定为无效。

这两条信息和今天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容我娓娓道来。

8月18日,腾讯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腾讯第二季度营收为1382.59亿元,同比增长20%;净利润为426亿元,同比增长29%。

也就是说,腾讯这一家公司平均一天赚15亿,净利润一天接近5亿;要知道A股4000多家上市公司,2020年全年净利润为3.97万亿,平均每天的净利润差不多就100亿,腾讯一家企业就相当于A股全市场利润的5%。

作为典型的互联网公司,腾讯的利润来源主要来自经典的互联网三大商业模式:广告、游戏和增值服务。

如果把游戏充值看作是特殊的增值服务,那主要就分为广告和服务两大类;先说广告,像百度、抖音、知乎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其主要收入就来自广告。

「一」

广告有核心三要素,用户、平台和广告主,流程如下:广告主掏钱给平台,把广告触达到平台上的用户,广告主通过后续的转化交易来获取利润。

互联网是怎么赚钱的_权威的物联网的概念是_名侦探柯南ol是单机还是联网

广告主可能是平台外部的商家,比如xx教育在知乎投公务员培训广告,用户在刷信息流时点击跳转,完成付费;也可能是平台内部的角色,比如淘宝/天猫店主,通过投直通车等方式,用户在淘宝时看到的首页轮播banner、搜索和推荐商品时出现在特定位置的商品,都是店主花钱从平台手里买下来的。

抖音网红也可以认为是店主的一种,她们花钱从抖音买量,吸引用户进入自己直播间,再通过打赏或者卖货来进行付费转化。

对于平台来说,广告收入=用户数*单位时间用户广告收益,也就是说,平台上的活跃用户越多,用户创造的广告收益越多,平台的广告收入就越多。

用户数增长这个好理解,用户广告收益怎么提升呢?

从前面分析的商业模式来看,广告主给到平台的广告费必然是来自广告主从用户后续交易流程中获得的利润,并且因为广告主自己也要赚钱,所以不可能把全部利润都作为广告投出去。

也就是说,客单价越高,利润率越大的生意,广告主投入在平台的广告费就越高,典型如K12、公务员培训、医美、植发、学历提升等等,这些生意客单价动不动就上万,利润率能做到30~50%,一个有效引单给平台的广告费轻松上千。

既然如此,平台是不是针对所有用户都投放这些高收益的广告就能赚最多钱呢?

当然不是,因为转化率会很差。

举个例子,我曾经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销售的声音还比较稚嫩,接通之后上来就说他们机构专升本保过,建议我考虑一下……这种不可能成交的线索对用户、对平台、对广告主都没有价值。

所以,平台会尽一切可能去提升广告和用户之间的精准匹配,你缺什么我就给你推什么。

这个精准度的提升依赖用户数据和算法,拿做饭来比喻,饭菜好不好吃是广告匹配效果,这个用户数据是食材,算法是大厨;最近几年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相关能力提升飞快,大厨是五星级大厨,但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食材更是关键。

尤其是算法能力越来越标准化之后,不同平台之间相当于大厨都是新东方毕业的,能做的饭菜花样都大差不差;但平台拿到的用户信息越多,用户在平台的行为数据越多,相当于食材就越丰富,一个食材只有萝卜青菜,另一个连龙肝凤胆都有,你要是食客你选哪个?

在用户量见顶的情况下,同类竞品争就是在争数据,争精准匹配,看谁更能满足用户需求。

「二」

广告先说到这,另外一大类以增值服务创收的商业模式,拆解下来也是收入=用户数*单位时间佣金额度,不过这里的用户可能是C端用户,比如玩家游戏氪金或者会员费;也可能是B端商家,比如淘宝和美团跟商家收取的技术服务费(按交易金额扣点);也可能是平台的服务方,比如滴滴对司机的抽成。

在这种模式下,单位时间佣金额度相对增长空间是比较有限的。

举个例子,比如爱奇艺和腾讯视频,主要收入来自会员收入,会员费往往相对固定不会突然连续暴涨,想要提升收入要么就扩大会员数量,要么就只能搞超前点播这种恶心招数。

再比如滴滴对司机对抽成,一天一个司机能跑的订单其实是很有限的,司机一天24小时刨去必须的休息,工作时长很容易打满上限;在单个司机流水不再增长时,滴滴想要增加收入,要么就不断开城不断增加平台上的司机,要么就是增加司机的抽成扣点。

因此在这类模式下,平台更加关心的是如何增加用户数。

「三」

这个问题在当前人口红利尽失的年代,尤其是对于头部互联网公司来说,往往已经达到物理上限,很难做;比如腾讯和阿里,基本上国内能触达、能转化的用户都滤过好几遍了,再要增长只能出海。

但在人口红利还在的年代,比如5~10年前,那个时候中国网民还在快速增长,各大细分领域还没有绝对的垄断龙头,大家都还有机会,这时最要紧的事就是:快。

像抖音、淘宝这种大平台,吸引用户的地方实质在于内容,漂亮小姐姐唱跳扭舞是内容,你想搜的在淘宝都能找到的商品,也是内容。

内容平台兼具双边效应和马太效应,双边效应主要是指随着平台上内容越丰富,用户就越乐意来,而用户越多,流量越多,平台上的内容提供方就越多,因为越好赚钱嘛;就这样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马太效应则主要一种强者越强直至垄断的效果,线下的商场再豪华、商品再丰富,你商场开在黑龙江,就不会影响上海商场的生意;但线上平台则不会如此,头部玩家一般集中在前三,并且第一的时长份额往往比第二+第三还多。

这么强悍的收益,成为老大地位还会很稳固,能躺着赚钱,但凡有机会搏一搏都会全力以赴;所以996从那几年开始成了很多互联网公司尤其是尚未有垄断龙头细分行业创业公司的标配。

只要比别人快,就可能有先发优势,就可能比竞争对手先跑起来形成双边效应,开头一点微弱的优势互联网是怎么赚钱的,很可能会滚雪球越滚越大,直至成为巨头,敲钟上市,财富自由。

「四」

写到这里,可以把文章开头的两条信息放进来了。

之前写的文章里讲过,当前国家的各类政策主要聚焦在公平而非效率上,“三次分配”使得互联网巨头变得像国企一样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为什么互联网巨头需要“三次分配”,可以简单分析一下。

从收益端看,收入=用户数*用户价值,过去由于平台的双边效应和马太效应,平台的用户价值是线性增加的,而用户数是指数增加,对应收入是指数增加。

而分配端,互联网公司的主要成本在人力成本,纯互联网业务讲究精英文化,人数少但人效高,并且员工涨工资是线性的;也就意味着指数增长的利润扣除线性增长的成本,导致指数增长的股价,巨额收益都在大股东手里。

财富加速集中,每个人都很辛苦,但普通民众获得感却很低。

所以包括这两条在内互联网是怎么赚钱的,这几个月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在试图把蛋糕分得均匀一点,让拿不到大蛋糕的广大群众能过得舒服一点。

996看似加班费能多挣一些,但创造的收益大部分都是被大股东拿去了(摸鱼另算),再加上当前也没有什么需要着急抢先发优势的蓝海,头部企业地位稳固也乐意配合国家取消996。

而对于取消了“福报”的普通员工来说,把多出来的时间多陪陪家人和朋友,多思考下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可能是对自己更大的福报。

:)

最近文章: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整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592274123